以下為此書內容摘錄,我把覺得對自己有意義的段落分享給大家喔!~這本書很精采,對於現狀的自己感到疲憊、焦慮、想離開很適合閱讀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脫離過度消費主義,擁有更多暇餘,行事曆達到平衡,用更緩慢的節奏生活,有更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,從事更有意義的工作,他們選擇了合乎更深層價值觀的生活。 (浪費的美國人一書-所謂的減速生活者定義)
我們變得忙碌、失去和家人坐在餐桌前吃飯、享受興趣的日常,生活品質越來越差。我們試圖用短暫的消費抹去心頭的煩憂,卻失去了自我。
活著很痛苦!
不能輸給自己!
要是失足跌倒就完了!
要爬起來也沒辦法!
只能放棄掙扎,賴活下去!
這世界就是這麼無可奈何!
這樣的自己真的可以嗎?死了說不定還比較輕鬆!
以上,作者之前也有這樣的心情。
所謂「減速生活」,指的是脫離經濟成長至上主義,回歸人類既有的幸福和安心價值,在可能的範圍營生,獲得與他人互相瞭解的充實感。
大部分的人想學好英語就是去上英語補習班, 但我遇到的英語流暢的音樂人,都不是到英語學校去上課,而是為了追求音樂到海外去,自然而然就學會了。目的地是音樂,英語只是手段。追求喜愛的事物,只要全心全意追求某樣東西,不管中途有甚麼困難也會迎刃而解-看著他們,我了解了這個真理。
有關購物:即使擁有這麼多東西,除了購買前後的興奮外,完全沒有滿足感。不只如此,還想要更多、想要機能更好的東西。不知不覺,休閒就等於去購物。沒有時間好好使用已經擁有的東西,只是花錢買下更多的東西。
眼前就有的幸福,不用那麼拼命工作也行啊!
對客人來說,上菜速度很慢或許有些抱歉,但幾乎沒有人抱怨過我這樣謹慎的調理過程。我開店時就決定不賣午餐,也是因為發覺餐飲業界的長時間勞動過餘剝削體力,這並不正常。
不只是為了,也為了自己,我選擇不要生氣。
只要好好做生意,不需要好地點,也不需要符合市場條件,我心中萌生了這般毫無根據的自信。
先設定自己會感到充實的生活型態,再算出必要的收入,接著設定營業額以賺取收入,然後訂一個計畫,看準營業額目標值上下假設是5%。如果營業額大概接近目標的話就沒問題,若是低於5%以下,就要反省並採取對策以接近目標值,這和一般的商業做法都相同。
如果擺脫了空泛的經濟成長導向與擴大規模導向,就不用做沒有必要的先行投資。
沒有其他店家可以取代「偶爾月亮」。 (偶爾月亮為作者開的小店面)
小型真好,隨心所欲真好,我是這麼認為。
跳脫專家,所有事情都親力親為。無論哪件事情都無法像專家那樣厲害,搞錯與弄不好的地方非常多,不過暫且還行得通。請專業的人來做這些事就會有許多支出,所以我盡量自己思考、行動、解決問題。
幸福的原點是不比較、知足。
最小主義也要面對金錢,前提是排除無止境的慾望。
使用真材實料減少開銷。
雖然真材實料的東西價格比較高,會增加成本,但不用再買用不到的調味料,所以總成本沒甚麼改變。
偶爾營業額減少等於機會降臨。進更好的食材、有新的努力方向,還有進行大掃除。
如果偶爾月亮是這個社會的必須品,那麼,即使我不做宣傳,客人也會自然而然過來。
人體=食物。試想,如果自然受到了汙染會怎樣呢?我們人類也會同要受到影響,因為人類只能仰賴自然提供的食物維持生命。水和空氣也是一樣的道理。想要幸福又健康的生活就不能污染大自然。
我想支持那些分享的開朗文化,以及提供安心又美味的作物給我們的農夫。
我真的一點都不辛苦。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,過程中遇到的苦難都不算辛苦。在我的認知中,做不喜歡事情才是「努力」和「辛苦」。 所以,實現夢想中的創業,沒有任何一件是可稱為「辛苦」的事情。
想要開甚麼樣的店、期望過甚麼樣的生活,設立可以實現兩者的收入標準,然後決定不賺取超過標準的錢,自然而然就會分清楚「應該做的事情」和「不做也沒關係的事情」。於是,實現夢想的門檻就會降低,容易具體實現。
因「害怕不能成功」而深感不安與壓力,就會想東抓西抓,徒增「必須完成」的清單項目;如果採用最小主義,就會覺得「這個不做也沒關係」,減少必須完成的清單。必須完成的項目一減少,就可以看見終點目標。
支持遵循傳統做法的商家,直接購買食材的供應商。
我的目標是一步一步增加靠自己就可以完成的事項。
不喜歡的事情就絕不涉足,即便來請託我,我也會有禮貌地回絕。
冬季蓄水農法。
「半農半x」的x,含有希望每個人「從事符合天賦的工作」的想法。若你喜歡寫作,就是半農半寫,喜愛繪畫就是半農半畫,歌唱得好就是半農半歌;因應工作的內容,可以有各式各樣的造詞。
只要有稻米、蔬菜、還有大豆可以自給自足的話,低收入也無所謂,就不用選擇被雇用的工作。
在都是生活,房租與生活費都高得嚇人,也容易依賴外食或購買便當和配菜,還有源源不絕的消費誘惑。一不留神,就變成花錢如流水的生活。只要移居到鄉下,可以租到比都的房子大的家;沒甚麼賣吃的店,就可以減少外食和買便當的機會,提高自己開伙的機率,隨物資起舞的慾望也會縮小而減少浪費。即使不買東西和享受服務,只要可以自給自足,增加自己動手做東西的能力,就算收入減少也足以過活。
我已經十年以上沒有吃藥,也不去醫院,小病都靠自己痊癒。人的身體由吃進的食物組成,所以盡量避開摻雜很多化學物質的食品選擇傳統發酵的調味料、自家製作的味噌與梅干、自種的稻米與大豆、向信賴的熟識農家與蔬果店買進蔬菜與醃製物,購買信賴的熟識的酒廠的酒,飲食以這些食品為中心,並且盡可能讓自己懷抱沒有壓力的想法,以及沒有壓力的工作。
我變得痛苦,所以辭去了工作,是為了夢想?還是逃避?我想後者占了很大比例。離職前的我幾乎瀕臨憂鬱症,我之所以可以離職,或許因為當時的我是單身。
無論甚麼條件,人生隨時可以改變。
我希望各位可以深切地重新審視一次,自己認為什麼樣的生活、工作才是幸福?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甚麼?然後,實際去觀察過著這樣生活的人。
離開體制之後,長期以來的恐慌就會變成自由。
當時像是被甚麼追趕似的,總是感到焦慮,而愈是焦慮,就愈討厭甚麼都不會的自己。所以參拾歲後,一路走來刻意讓自己不要焦急,慢慢地,隨興地,淡泊地,悠然自得地,一面享受,一面力求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日常用品就買大量生產的便宜貨,用完就丟棄,我覺得很便利;完全沒有考慮食安問題,光吃現成的製品。這種消費生活,完全沒有互動關係。錢一減少只能繼續待在公司工作,從不認識的人身上獲取薪水。
這樣抱怨、批評,甚麼事也不敢啟動。自己想過甚麼樣的生活、想要怎麼樣工作、甚麼樣的地方才能讓大家更靠近幸福...等,假如有想要進駐的未來,由自己開始時,看起來好像在繞遠路,實際上卻是抄近路。不依附在舊有體制之下,而是要活在新的解答之中。自己的未來自己選擇。
最佳狀態就是一人事業了,人事費用只有自己,還可以降低風險,又輕鬆,經濟效率最高。
不做多餘的設備投資~親手做/二手/接收。
不賺錢的自由。不賺錢的自由就像硬挺的江戶人,從容自在,這樣不是很瀟灑?難道覺得瀟灑的只有我?
留言列表